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印象黄陂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滠水渔歌 > 印象黄陂 >

滠水农夫:难忘的青葱岁月——武湖职高求学琐记

  • 2022-07-23 20:33:26
  • 来源:滠水农夫
  • 浏览:
  • 字体
读到“印象黄陂”陈茂华的文章《苦乐年华——忆在塔耳中学的生活》,勾起了我深沉的回忆。
当年在武湖职高的三年求学生涯,是我人生大悲大喜的转折点,虽然时间已过去三十多年,但那斑驳的渡船、泥泞的堤岸、悠长的林荫道、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仍然像一幕幕电影镜头时时回闪在记忆深处。
到武湖读书前,我基本处于懵懂状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乡里伢,完全放养长大,学习上也是顺其自然,虽然在村人眼中我属于读书比较好的伢,然而成绩也只是中等偏上,初中毕业自然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只能读职高。当时武湖和横店两所职高都发来通知,家里考虑到我的两个姨妈在武湖居住,可以得到她们的照顾,便选择到武湖上学。
武湖与滠口仅一河之隔,但在80年代却比滠口偏远封闭得多,用土话讲叫“鬼不生蛋的地方”。那时两地间没有公路,几十里的路唯有靠脚走或者骑自行车。那时,自行车刚刚在农村普及,谁家有辆崭新的自行车是很拉风的事,但我家却没钱买。好在武湖的大姨妈看我读书不便,将家里的旧自行车相送,这是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伴随我度过了三年高中时光。
武湖职高坐落在武湖农场滨江分场紧靠江边的一片杉树林中,学校正门对着长江大堤,翻过大堤,是一片宽阔的江滩,那时江滩上还有零星的村庄、人家。
学校四周,一棵棵笔挺整齐的水杉静静伫立,掩映着几排房舍,林中偶尔传来几声布谷鸟清脆的鸣声,显得格外宁静、清幽,确实是读书的好地方。这片杉树林也便成了同学们朝读、散步的好去处,留下了我们年轻、青涩而激昂的身影。
身在这样的环境无疑是一种宁静优美的享受,然而学习生活却非常艰苦。学校远离武湖农场正街,附近也没有集镇,我们感叹在这里即便有钱想买东西都难,但实际上,我们这些来自农家的伢,兜里又会有多少钱。
学校每半个月放假一次,返校时就要带足下半个月的米和菜。家里带来的米放在床下,由于环境潮湿很容易发霉,用铁盒蒸出来的米饭常常能闻到一股浓浓霉味,更兼学校厨房用的是一种劣质烟煤,烟气浸入饭里,吃一口,喉咙辣生生的痛。由于实在难以下咽,经常就只好饿肚子,以致后来终于得了一场胃病,拉了整整一大盘血水,到汉口住院才治好。
而菜,只能带两餐的新鲜蔬菜,其它就是几大罐咸菜,作为半个月的主要菜食。我从家里带的主要是自家腌制的萝卜、白菜之类,而其他同学带得比较多的是臭豆腐。不得不佩服咱们黄陂人特别会做臭豆腐,同学们各自家里带来的臭豆腐可谓琳琅满目、风味各异,硬的、软的、香的、臭的、咸的、辣的……我都一一尝了个遍。
学校偶尔也出售现炒蔬菜,但完全是水煮盐拌,看不到一点油星,说不定还会从菜里吃出卫生纸来,然而对于咸菜吃腻了的我们,有这一口新鲜菜吃就不错了。好在我比其他同学要幸运一些,因为两个姨妈住在街上,我时不时可以去她们家打打牙祭。两个姨妈对我非常好,很心疼我,每次去就炒菜为我加餐,临走还带一大盒新鲜蔬菜。
学校不供应热水,晚上洗澡洗脚都是冷水。记得冬天的时候,在教室学习到深夜,脚冻木了,回到寝室打一盆冷水,把脚放进水里竟不觉得刺骨,反倒有一种温热的感觉。有时学校还停水,要洗米、洗脸就只能拿着脸盆翻过大堤走到江边打水。好在我们这些同学本身就是农村孩子,自小吃苦惯了,对于这种艰苦的生活也没特别在意。
相比物质生活的艰苦,在学校的精神生活却是非常充实的。读高中以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课本以外的其它书籍,真正单纯朴实而又孤陋寡闻,而到了职高,发现很多同学懂得的东西比我多得多,兴趣爱好也不少。可以说高中的学习生活才真正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我领略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风景。
受同学的影响,那时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一段时间专门用一个小本子抄满了唐诗宋词,成天对着背诵,那个劲头简直比学习课本还足。对课外书也格外感兴趣,只要能得到就如获至宝,捧在手里一睹为快。有时找同学借,还有一位殷老师住在学校,家里有些藏书,我也时常找他借来看。
印象最深的是到五通口街李又纯图书馆借书,那时不知从哪里得知五通口街上有一家图书馆,我们几个同学兴冲冲前往。这是一家私人图书馆,一座二层楼的私房,主人李又纯是原籍王家河的武湖农场农工,一个面容清瘦的老头,开始看到我们似乎有些警惕,可能以为我们是街上闹事的小青年,得知我们是职高学生,专门为读书慕名而来,态度就和蔼多了,领我们上楼参观他的图书馆,还为我们办了借书证。
在李又纯图书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书,欣喜若狂,觉得真是找到了一个好去处,后来就经常来借书看,直到高中毕业离开武湖。事后得知,这家图书馆创办于1978年,藏书大部分是黄陂王家河籍老将军童陆生捐赠,关于李又纯与童老将军自然又是一段需要另说的佳话。据说,李又纯老人家去世后,他的儿子和孙子继续维持着这家民间图书馆,我们真应该向这些默默无闻的民间文化传播者致意!
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在一起商量成立一个文学社,我提议叫“共进社”,取“共同进步”之意,获得大家一致赞同。那时我们还商议定期开展活动,交流作品和进行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文艺活动。期间我们还去拜访了一位本地青年作者,这位作者介绍了他到各地参加笔会的情况,我们羡慕得不得了。也是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史记》,回来后自己也买了一本,这本书至今仍然在我的书柜里。
那时的我们青春年少,生机勃勃,富有想象,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职高与普高不一样,原则是以技术培训为主,两年学习期满,绝大部分同学就得哪里来回哪里去,只有个别同学,可以得到学校分配的名额参加对口大学的招生考试。
因而对于读职高的我们来说,前途一眼可以看穿,也可以说看不到前途,就是在这种对未来失望而又渴望的焦虑压抑状态下,我们的青春活力似乎无处发泄。记得有天晚饭后我们全班同学自发组织了一次夜游,长长的队伍在江堤上游荡,对着黑暗空旷的天空,有的大声呼喊,有的放声歌唱,有的仰天流泪,有的窃窃私语……
两年时间很快过去,随着同学们陆续离校,文学社的梦想灰飞烟灭。我也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按学校规定,职高两年就可毕业,如果想争取名额参加对口大学的招考,可以与下届同学一起再读一年。但每年报考大学的名额极少,能不能争取到谁也说不准。虽然学校出于升学率的考虑,一般会把参考名额分配给成绩排前的学生,但其中有什么机关谁又说得清楚。极有可能的结果是白白多读一年,却无法获得高考名额。
因而,在高二毕业的整个暑期,我心里一直矛盾,纠结不定。其间孝感的大舅为我找了一个临时工做,糟糕的是我对气油过敏,没做几天浑身长满鸡皮疙瘩,又痒又疼,大舅只得坐火车把我送回来。
期间,我收到了X的来信,信中非常关切我,鼓励我继续学习不要放弃。那些鼓励,及时给了我迷茫生活中一丝亮色和温馨,也帮我树立了信心。父亲看我整天闷闷不乐的样子,就说,你要是还想读就去读吧。就这样,下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又回到了学校。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原来的大部分同学都不在,只有少数几个和我一样留下继续坚持的同学,以及上届没有考取的两个复读生。
因为是冲着高考来的,这一年的学习完全是实打实,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多浪漫想法。之后我终于争取到了当年的参考名额,临近高考,我们这些参考学生被单独组织小班,由老师特别辅导,全力以赴备考。那时阳光格外灿烂,教室里静得掉下一根针都听得见,突然一阵咚咚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和我们一起备考的W踮着高跟鞋走进教室,这是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孩,笑起来声音像银铃般动听,像一阵清风,又像一幅纯净秀丽的风景。
关于高考这段经历的大悲大喜,我曾在拙作《回想那些梦魇般的日子》中另有记述。这里我要特别提出的是,职高这段学习生活,不仅开启了我的人生之路,使我从懵懂走向成熟,第一次认识了社会本来面目,经受了生活的摔打,而且,在这里我结识了几位终生益友,以后几十年直到现在,我们兄弟般的情谊经受住了岁月无情的洗涤。
还有教我们的老师,到现在回想起来还栩栩如生。教数学的杨老师,个子不高,一副精明强干的样子,讲课简明扼要,极有条理,板书整整齐齐,如同他的人一样规整。课余经常和我们聊天,还教我们练了一套五步拳,据说后来当了一所中学的校长。
教物理的彭老师,高大英俊,一头浓密的乌发有型有款,据说还是名校毕业,但他费劲讲课我们却经常听不懂,属于那种肚里有货却倒不出来的类型。还有教生物的小殷老师,身材瘦小,讲话细声细气,有点娘娘腔,但待同学极诚恳,没有架子,那时我还向他借过书看。教语文的老殷老师胡子拉碴,总是腆着大肚皮,趿着一双拖鞋走路,表面做出一副很威严的样子,但我们都不怕他,有时还捉弄他。
我们真正怕的是孙老师,孙老师教化学,又是班主任,他脸上的皱纹很深,像陈永贵那样,一副憨厚老农民的样子。孙老师要求我们极严,平常不苟言笑,课堂上爱发射粉笔弹,一些走神、睡觉、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经常不幸中弹。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孙老师在课堂上讲水分子结构,脱口而出“一根棍子两个球”,话一出口,他自己就哑然失笑,我们都一愣,然后是全教室的哄堂大笑。高一刚进校的时候,外面的社会青年经常窜到学校欺负我们新生,不让我们睡觉,寒冬腊月揭开被子扇风,大家怕得不行。孙老师就搬来宿舍,和我们一起住,带着我们赶跑那几个社会青年,直到他们再也不敢到学校闹事。
离开学校后,我再也没有回过那个地方,也没有见到这些老师,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三年时光啊,这些陈年的记忆,作为我青葱岁月里的一道道鲜明印记,如同金子般埋藏于心灵深处。
滠水农夫,黄陂人,70后,出身滠水边农家,在武汉工作,热爱家乡、热爱黄陂,喜好黄陂人文掌故,愿结交家乡志趣贤达之士。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