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木兰山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木兰文旅 > 木兰山 >

木兰故里木兰山,英雄气度不一般

  • 2021-08-24 22:11:19
  • 来源:行影
  • 浏览:
  • 字体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唐代诗人杜牧在会昌年间任黄州刺史时曾作的《题木兰庙》成为千古名句。而诗中所题的木兰庙就在现今湖北武汉黄陂的木兰山。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这里,有幸探访这座久负盛名的AAAAA级景区。
木兰山坐落在有“武汉后花园”之称的黄陂区,距离武汉市区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整个风景区分为古寨区、石景区、花苑区、山庄区四部分。我们此行游览了木兰山的精华部分古寨区,仅管窥一斑,已收获满满。一天门、南天门、木兰坊、二天门、三天门、金顶坊、木兰殿、玉皇宫、斗姥宫、报恩殿、三元宫、三清殿、灵霄街等众多景点让我们应接不暇。
佛教道教共处一山是木兰山的一大特点,南天门以下多为佛寺,以上则为道教修行之处。佛道并存的木兰山宗教建筑始于隋,兴于唐,盛于明,曾出现过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供奉神像千余尊的壮观场景。千年来两教和谐共存,相通相融,佛中有道,道中有佛,与木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木兰山独特的文化氛围。
木兰山的由来,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源远流长。起初,这座山称作“牛头山”,源于名叫王洪、罗匡的两位英雄好汉,号称“牛头大王”在山上起事反叛,劫富济贫。之后该山曾被称“建明山”,后来因形态酷似引颈啸天的雄狮,又称“青狮岭”。据史料考证,称为“木兰山”可追溯至南齐永明三年,因著名巾帼英雄花木兰将军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明朝诗人朱臣颐所作《木兰山》的诗,为木兰山之名做了形象的描述:“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木兰与山名俱在,山并木兰争万古”。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重温这段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更因写进了课文,从小就把这位巾帼英雄的形象刻画在我们心中。然而英雄出自何处,却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却因常香玉的豫剧经典剧目《花木兰》影响甚广,很多人以为花木兰来自河南。这次黄陂之行,终于让这个悬念尘埃落定。
 
据当地史志记载:木兰将军乃西陵县(今黄陂)人,姓朱,父名寿甫为一千户长,母赵氏。相传木兰从小身体强健,喜好习武。因经常同父亲前去上香,和山上铁冠道人、靖松道人相识。道人见木兰资质卓越,便收徒传授武艺。后来敌军入侵,朝廷征兵抵抗,此时木兰父亲已年迈,弟弟尚幼,家中男儿无可从军者,便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金戈铁马转战十二载,立下了赫赫战功凯旋归来,却辞去封赏,回到家乡尽孝。
忠君报国,孝敬父母。忠、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木兰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因此木兰精神被广为传颂千余年,成为家喻户晓的榜样人物。后来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在其墓前竖立了“木兰将军之墓”的巨碑,并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在山上建立了木兰殿,从此木兰山声名远扬。
经过一段登山路,我们来到木兰殿前的木兰将军坊,这是一座饱经岁月沧桑的建筑,既有隋唐古韵,又具两宋风格,上面雕刻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凤上龙下,不仅工艺精美,更有深刻的寓意。正面的“忠孝勇节”清晰可见,为木兰精神做了简洁精辟的概括。后面的“唐木兰将军坊”更为黄陂作为木兰故里立下了千年铁证。
石坊后面的木兰殿在木兰山众多建筑中显得尤为高大气派,大殿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年间(公元1609年)重修,殿内供奉三尊木兰将军像,分别穿着官袍、将军、仕女服装,殿内不允许拍照,遵守规定没有留下影像。
如果您稍作观察,就能发现这里的一些建筑采用山上石板石条交错嵌压而成,不用泥浆,而是乱石干砌,大小间压、层叠相衬、彼此牵扯,这就是“木庐干砌”建筑手法。就地取材,建筑与山融为一体,更有一种和谐之美。可惜这样的建筑并不多,老旧但更显古朴,新建的虽然整齐却少了一些味道。
木兰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不仅是木兰将军的故乡,还是一处革命圣地。“黄麻起义”失败后,吴光浩、戴克敏率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72人转战到术兰山坚持革命斗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木兰山上留下了战斗足迹。在木兰山有一个“通海眼、显神风”的风洞,相传木兰将军曾在此怒斩九尾狐,当年革命战士曾藏身于此,洞内仍保留着当年用过的石桌、石凳,因此风洞也被称为“红军洞”。
沿着山路一路登攀向上,走过层层台阶,穿过重重殿阁,终于看到路边一块刻有“金顶”字样的石碑,想必已距金顶不远了。一路上宫殿层层叠叠,走过眼前的一座,以为即将登顶,却发现后面还有一座,这样一路走来,移步换景,总有新的景观呈现眼前,登山之路不会单调乏味,不知不觉已到山顶。
走到三元宫前,墙上“禁止烧高香”的告示牌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近些年来走过很多景区,烧高香之风颇为盛行,高香越来越豪华,也越来越贵,成为少数人才能负担得起的奢侈品。似乎背离了祈福许愿的初衷,也给本该清净淡然的修行之地添了几分俗气。在唯利是图的景区商业化开发大潮中,禁止烧高香的木兰山更显卓尔不群,英雄之山果然气度非凡。
走上一段台阶,眼前豁然开朗,眼前岩石的纹理很有特点。木兰山是一处地质公园,所在的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最完整、最典型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之一。在第三十届世界地质大会上,这条变质带曾是大会选定的三条考察线路之一。与会的世界顶级地质专家考察后认为“木兰山蓝片岩是解决中国中央造山带的金钥匙,具有重大意义,木兰山及附近地区是研究中央造山带的重要基地,是地质科普的重要场所,在国内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到达金顶的时候,太阳已经低下来,正是拍照的好时候。阳光照在“金顶”大字上,给金字又增添了几分含金量。石坊庄严竖立,古朴而沧桑,精致的砖雕于处处细节上体现着独到的匠心。耳畔山风吹过,仿佛鸣奏吟唱着来自远古的声音,讲述着这里说不完的故事。
从金顶望去,可以看见不远处千尺峰上的玉皇阁,相传为木兰将军凯旋归朝后朝廷赐冠的地方。玉皇阁始建于唐宋,现存为明代作品,整个建筑没用片瓦寸木,都用大小石块交错干彻而成,为五边形攒顶建筑形式。
从玉皇阁沿天街走过来,石坊上的大字十分醒目,其来历源自明代,诗人屠达称木兰山为“西陵最盛,盖三楚之极观”。更早的唐代,诗人刘长卿称木兰山为:“南瞻鄂渚通王气,北顾中原锁帝乡”之地。可见木兰山历史上一直有着极高的评价。
沿原路下山,一位挑夫走进了我们的镜头,百余斤重担在他身上似乎并不沉重,拾级而上,脚步坚实稳健,渐行渐远,消失于转角处。我们的木兰山之行到此也临近尾声。虽然只有短短一小时的探访,匆匆的邂逅已让我们深深震撼。
走出大门,站在对面山坡上一睹木兰山全貌。正值夕阳西下,余晖洒落,给木兰山罩上一层暖色。山不算高,却有登临绝顶的豪情。庙不算大,却具深沉厚重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道教文化与忠孝勇节的木兰文化赋予了这座山非凡的气度,也让我们在欣赏山水风景的同时,仿佛走进时光隧道,探索历史的踪迹,寻找文化的遗存,仰望英雄的气度,接受心灵的洗礼。一次旅行,一次收获。木兰山,果然非同一般。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