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故里之争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走进故里 > 故里之争 >

古木兰县故址,是如今的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

  • 2021-12-10 13:59:30
  • 来源:蒋太旭
  • 浏览:
  • 字体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其动人故事通过诗歌、戏剧、电影、美术、邮票等多种文艺形式上广为传播,长盛不衰。然而,花木兰的身世及故里,由于不见正史,自古以来便颇有争议,并出现多处地方争为木兰故里的纷纭局面。
在木兰事迹广为传颂的南北朝时期,武汉的黄陂就出现了由朝廷设置的木兰县,且至今尚存诸多历史遗迹。民间也有大量关于木兰的传说、诗文。这些,都引起了作者对古木兰县的探寻兴趣。
武汉北郊的黄陂滠水河畔,有一个叫大城潭村的千年古镇。古镇虽早已褪尽昔日的繁华,但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人们笃信:这里就是木兰的出生地。
千年古镇
为了寻找木兰古县,笔者前往大城潭村探访。
从汉口出市区,驱车往北穿过黄陂区政府所在地,进入木兰生态旅游区后再往北行驶,到达姚集镇后,向东跨过滠水河,再驶过一片田野,一座村落映入我们的眼帘,这便是大城潭村。
大城潭村并不显山露水,但此地非比寻常。
大城潭村方圆2平方公里左右,西北两面紧邻滠水,东南两面分别有古城墙护卫。如今,古城墙虽只剩下残败的基础,但围绕村子的古护城河的河道仍在。村东口的古护城河上仍存一座石砌古桥。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文化大革命”前,此处古城墙还有两米多高,墙体敦实、宽敞。小时,他们经常爬上城墙玩耍。“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半截古城墙也被村民们拆得一干二净。
村里一位老人说,大城潭村古时又叫双龙镇,皆因在村子的南北两面,有一大一小两座小山墩突兀于滠水岸边,地势险峻,形似双龙之首,故此得名。登上北边的山墩,眺望远方,碧空如洗,滠水汤汤一路南去,一种朗阔宁静之美,让人流连、慨叹。
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样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土墩上,汉代和此后若干朝代的陶瓦碎片居然俯首可拾。扒开浅浅的荒土层,有时还可看到古代建筑基础。
80年代,武汉市文物部门在此普查时,发现此处有新石器时代、西周、汉代和六朝时代的古遗存,披露出了这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部分年代与设木兰县的时间重合。而这两个似龙首的小山墩,古时被称为大寨和小寨。1983年,湖北省武汉市历史学家和文物专家经实地考证,将此处确立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就是当地民间传说的木兰故里所在地。63岁的谌文正老人介绍说,谌姓和朱姓是村里两大姓氏。木兰姓朱,叫朱木兰。至今村里还保留着木兰家的宅基地。记者随老人来到此处,见宅地前竖有一块古旧的大理石残碑。碑文已残损,但“木兰出生地”几字依稀可辨。数年前,村民们在附近挖掘池塘时发现了这块古碑。老人回忆说,在村东头,原先还立有一块记载这位朱氏奇女生平的褐黑色石碑,碑高近2米,宽1米多,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
古木兰县与木兰身世关联密切。黄陂区木兰文化研究会会长明德运认为:“大城潭村世代相传为木兰故里,绝非空穴来风。”而古籍《黄州府志》、《湖北通志》、《黄陂县志》等文献均认定木兰将军姓朱,乃木兰山下双龙镇人。
明代著名学者焦纮在其《焦氏笔乘》里亦留下了关于木兰行事与遗迹的内容:“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解题》之阙。”
武汉史学家皮明庥指出,黄陂关于木兰的记载具体、丰富、多样,诗、文、事皆有。清康熙、雍正时期官修的文献册典《古今图书集成》,把关于木兰的诗、文、事都置于黄陂的条目里,反映了当时从官方到民间的一致认可和学术界人士的广泛支持。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也认为:“黄陂是木兰真正故里的可能性最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认为,木兰故里就在武汉黄陂。专家分析,第一次设木兰县的时代与民歌《木兰辞》产生的时代大致相当。当时朝廷为何要以“木兰”为该县命名,虽然目前尚未找到直接证据,但一种推测非常具有说服力:由于木兰事迹的累世广誉,已经成了一种民族精神的偶像,朝廷便在其故里以其名设县褒扬之。
以人名作县名的,古今有之,但从古至今,置县取名之类的事皆非民间或地方政府所能为之,而是权在中央朝廷。如此推测,最迟在南北朝时,中央朝廷就已认定黄陂北部是木兰将军的故乡了。如果说南齐还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局部政权,那隋王朝应该是威披九州的大一统了。隋开皇十八年朝廷复在此地置木兰县,可想其影响力巨大。这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黄陂是木兰故乡的历史地位。
翻阅这些史籍发现,只要提及“木兰县”,便会同时提及“木兰山”。《新唐书·地理志》就有“黄冈上,武德三年省木兰县入焉,又析置堡城县,七年省。有木兰山”的记载。两者并提,表明两者相距不远,也表明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
木兰山曾经称为建明山。从隋唐时期开始,山上陆续建有木兰殿、忠烈庙、木兰牌坊等纪念性建筑。身为黄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来此咏叹木兰,留下了“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的诗句。另据明代诗人屠达云:“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木兰与山名俱存,山并木兰争万古。”昭示了这座名山与木兰其人的密不可分。
20年前,文物专家在木兰山北坡一片台地上,发现一较大土冢,高约7米,底直径20余米。当地人称之为“将军墓”,其上散布许多作为建筑材料的红陶板瓦残片,饰粗绳纹,是汉代的作风和形制。近年又陆续找回曾立于土冢旁、后散失民间的石碑、石狮等。碑文已磨蚀不清,但“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几字可辨。这与众多的史籍皆言木兰辞官弗受,愿归故里,以侍双亲至终的事实相符。
这块石碑的发现,是否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今天的大城潭村(古木兰县)就是木兰故里的说法?其时间上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有木兰动人事迹,且为民间广为推崇,次有朝廷将她的故里以其名设县追念褒扬之,以激赏来者。尔后,山随县名,建明山始改称木兰山。
大城潭村
其实,认定黄陂县为木兰故里,也并非只有湖北本地的专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大师、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载有有关武汉古代行政建制的地图三幅,分别是南朝(齐)时期司州行政建制图和隋代、明代武汉地区行政建制图。其中有两幅明确标明古木兰县治所在地,均在黄陂北部,分别为南北朝时的南齐和隋代(时分别属安蛮郡和永安郡)。到了明代,在同一地理位置,古“木兰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古“大城潭镇”。
最早记载古木兰县的《南齐书》在《州郡志》里录司州安蛮左郡所辖诸县,木兰县位列第一。梁陈时期一度变更,《隋书》也在《地理志》中载:“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复称此名。”这里的木兰县所辖地域包括今武汉市黄陂区北部和相邻的红安县西南及大悟县南部边缘区。虽然古木兰县跨今三个区县,但其主体部分和县治却在今天的黄陂区境北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木兰》条目曰:“木兰为旧县名,南齐置,唐废,故址在今天湖北黄陂县北”。可见,古木兰县治故址在今黄陂区,从古至今都不存疑虑。
诸多史料都可以证实,古木兰县故址(明代时期改为古“大城潭镇”)即为今天的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这是黄陂北部临近红安、大悟两县的一座规模阔大的山村。
发现大城潭村为木兰古县,是传承木兰文化链中的重要一环。自美国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热映全球后,历史上形成的多个木兰故里,除了湖北黄陂之外,还有河南虞城、安徽亳州、陕西延安、山东任城等地,都在竭力争夺这一人文资源。如果历史上确有木兰其人,其故里只能有一个。古木兰县址的锁定,使黄陂木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获得了坚实的历史地理依据和支撑,并在全国多处木兰故里之争中处于最具说服力的地位。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