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故里之争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走进故里 > 故里之争 >

朱文杰:延安出了个花木兰

  • 字体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传颂古今,一代巾帼女英豪照亮了中国历史,成为千古不朽的光辉典范。
2000年4月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全套4枚,“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4枚邮票联接起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胜利凯旋,谢绝赏赐,一心归乡,还我女儿装的传奇故事。再有2014年9月30日发行的《中华孝道(一)》特种邮票一套4枚中第3枚“替父从军”,是第二次把花木兰形象搬上邮票。颂扬了中华民族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忠孝大义的传统美德,和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
《木兰从军》邮票在设计上借鉴民间剪纸、皮影的手法刻画人物,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鲜明的民族风格,为一大亮点。又在背景中录入全首《木兰诗》,使之图文并茂,又从侧面说明了《木兰从军》邮票取材于《木兰诗》。
《木兰诗》也叫《木兰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叙事诗之一。它属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民歌,最初录于南朝陈僧智匠《古今乐录》,经隋唐文人润色,为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所收。全诗336字,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经典,它冲破了汉代杂言体民歌的狭小篇幅,对唐代7言歌行发展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全诗布局严谨,简繁相宜,以朴实、简练、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充满着浪漫主义情调,它摒弃了华丽的词藻,杜绝了媚俗的陈腐,是一首大气磅礴、生机勃勃的鸿篇巨制,具备了一定的史诗性特质的优秀作品。而它塑造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臻完美的女子形象,因其传奇经历和高贵品格,超凡脱俗,成为女性世界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散发出经久不息神性的光彩。
还有一说《木兰诗》是唐人韦元甫所作,韦元甫为京兆长安人。《文苑英华》卷333载:“《木兰歌》,并题作者为唐人韦元甫。”宋朝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唐人韦元甫拟作木兰诗一篇。”严羽《沧浪诗话》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意思是《木兰诗》是唐人所作。
而当代山东著名诗人苗得雨著文“《木兰诗》不是唐朝以前的诗”,此文发表在2012年6月9日《今晚报》,“《木兰诗》在唐朝以前的诗或民歌中很有些‘另类’。它语言通俗,韵律整齐、工整。这是唐诗才开始有的特点。”并说“老家一位古文化研究家何玉环,他大半生研究、考证,发现了好多问题,其中关于《木兰诗》,他在1959年上高中时,就发现不像唐前的诗。”
苗得雨从《木兰诗》几乎五言到底,来对比北魏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认为五言主要是唐代特点。苗先生还认为:《木兰诗》中说到的有些事情,是唐以前没有的,有的是犯忌的。如“可汗大点兵”,“可汗”是北方少数民族对最高首领的称呼,唐以前的朝代中,对这称呼是犯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三年11月到贞观四年3月,发动进行了对最后也最凶的一股突厥颉利可汗的战争,取得了胜利,“贞观四年三月颉利被捉,使西域小国彻底脱离了突厥的压迫,一齐到大唐都城长安给唐太宗上尊号。请上为‘天子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此时群臣及四夷郡长激动山呼可汗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郡长,(对天子)皆称天可汗。不称大唐天子,或皇帝。”(见《御批通鉴辑览》卷50)《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有“可汗问所欲”。历代国君,有称王,有称帝,独唐太宗李世民称天子兼可汗。
苗得雨先生还提出:对突厥颉利可汗战争的统帅是陕西三原人李靖,还写过《木莲诗》。李靖号青莲居士。“木莲”古时也称木兰。
另外,《李靖评传》中有:“李靖的外公,姓韩,单名雄,表字木兰。这个名字告诉我们木兰其实是个男人的字。……我国的教科书中,将《木兰辞》称为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其实《木兰辞》的正式定型,肯定是唐代以后的事情——其中有‘策勋十二转’之句,勋官分为十二转乃是唐武德七年以后特有的制度,跟隋代及隋代以前的北周、西魏、北魏时期都是不同的。而且‘伙伴’一词也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纵览《木兰辞》全篇,由相关情境可知木兰的家庭出身应当是普通士民阶级,而其在军中服役多年之后受策勋十二转——即被授予上柱国勋位,最后放弃官职返回家乡,这事如果发生在北朝是绝对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关键点有二,第一,北朝柱国是极尊贵的戎秩,绝无可能普通士民阶级在十来年的时间里仅凭军功就获取,第二,北朝武人如果获得柱国一级的戎秩,之后绝无可能放弃官职回乡下去做平民。上柱国一级的勋位作为对军士有功者的赏赐,而授勋者退役回乡做平民这种现象至少要到唐朝勋官滥授以后才可能出现。综合考虑大概应该是在唐高宗到武则天时代。另外一点,《木兰辞》中出现所谓的尚书郎并不是指六部尚书,而是尚书省各部司的郎官,比如兵部下属四司之一的兵部司郎中、员外郎,其品级大概是职事官五六品。而上柱国虽然是视二品勋官,实际如果没有散官本品那么在高宗武后时代大致权利也只能相当于五六品的职事官。综合以上,从各个方面来说,《木兰辞》的写作背景最大可能是在唐高宗武后时代。”
花木兰的故事,传颂了一千多年,有人认为她只是文学虚构的人物而已。但在唐代就有诗人以诗歌赞颂花木兰,例如:白居易的《戏题木兰花》,杜牧的《木兰庙》。宋代《太平寰宇记》以及1980年发现的鲜卑室真君4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都印证了花木兰确有其人。说木兰是鲜卑族人,随父到河套的。
而关于花木兰的故里,在此套邮票发行前后,更为众说纷纭,主要有虞城、毫州、黄陂三地和陕西的延安。而我认定的木兰故里首先是延安。因为不但元人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征》云:“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延安郡。”就是在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所主演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的河南豫剧《花木兰》中,花木兰在从军的路上向相遇的从征伙伴自我介绍时,就明确地说,她是延安府尚义村人。其实在解放前后一些著名的剧作家在他们所创作的戏剧中,不论京剧、越剧、河北梆子均称花木兰系延安府人氏。
豫剧《花木兰》的编剧陈宪章,是常香玉的丈夫,河南郑州人。陈宪章曾在陕西,任过宝鸡三青团分部书记,兼任中州小学校长,1942年起他们在宝鸡相恋,后在西安结婚。无容置疑的是陈宪章40年代流落到陕西,就已认定“花木兰系延安府尚义村人”。
而豫剧《花木兰》所提到的延安府尚义村,就是今延安市的花源屯村。位于延安西南40里杜甫川。花源屯村面对一座有5万亩野生牡丹,为中国牡丹原生种之一,有“天下牡丹之宗”称号。宋代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牡丹出丹州、延州。”延州即今延安,看来连洛阳牡丹都出自这里的万花山。这万花山上建有木兰陵园,还有最高一层绕山而筑的木兰墓,山顶上有传说为木兰跑马习武的跑马梁。1984年恢复重建的木兰陵园,为古典式建筑群,有原中国书协主席,有“红军书法家”之称,中共八大中央委员舒同题书的“木兰诗”和“花将军之墓”。还有文化大革命中最早被冲击的“三家村”之廖沫沙先生题写的“木兰祠”。在花源屯村,相传花木兰活了八十多岁,无疾而终,她解甲归田后,常在万花山上种牡丹、赏牡丹、干农活,木兰墓地是按木兰遗嘱所选,她想让自己睁开眼睛就能看到满山的牡丹花。真可谓:英雄如花似天香,巾帼第一数木兰。
如果说《木兰辞》产生于北魏,北魏属鲜卑族政权,与北方其它少数民族发生了多年战争,后统一中国北方,统治了171年。《木兰辞》中提到的“可汗大点兵”“可汗问所欲”,其可汗为古代鲜卑、蒙古、柔然、突厥等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木兰辞》中的可汗应该就是北魏的太武皇帝拓跋焘。而“黑山”“燕山”等地,皆为北魏与柔然族交战的战场,这也就说明了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一位传奇女英雄。
而鲜卑族有“世代为军户”的制度,这才有了《木兰辞》上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还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等句子,正好符合花木兰从延安出发奔赴黄河延水关,骑马一日可达的真实情景。而延安人到燕山地区,至今还有过黄河渡口东去北上的古道可行的习惯。诗中提到的东市、南市、北市、西市,都与延安历史和现在的街道称呼变迁相吻合。
北魏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在西晋末年被封为代国,后被前秦符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于东晋,60万人全军覆没。拓跋氏复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经过五、六十年征战,灭北凉,结束了“五胡乱华”统一黄河流域。此时柔然族南侵,北魏政权便多次“车驾出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正像《木兰辞》中描写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了。
《木兰辞》为北朝乐府民歌,也证明了木兰从军的故事应属北魏时期。这和其它几个木兰故里,虞城的木兰故事发生在隋末,毫州发生在西汉的说法相矛盾。诗中“可汗”的称谓,以及黑山、燕山都和隋、西汉缺乏密切的联系,所以从木兰故事产生的时代来考证木兰故里,北魏应是一个标尺。
这样延安的万花山就成了最接近史实、令人信服的木兰故里了。同时也是《木兰从军》邮票的最佳原地。但邮票发行之时,首发式放在了虞城所在的商丘,世人谁知木兰是延安府人呢?《集邮》杂志2000年4期有文章还以嘲弄的口气说:“至于‘延安’说,是因为1986年有一则报道,说延安一位文联干部在万花山下的麦地里发现一块长满苍苔的碑石,上书‘花木兰之墓’等。它是什么朝代,何人立的?内容如何?未详。”
不说1984年延安万花山就修复了木兰陵园,有舒同、廖沫沙的题字,其作者据传为河南人,他肯定也不知道早在1956年之前河南豫剧大师常香玉在《花木兰》剧中就有花木兰是延安府人的台词。可以说花木兰为延安府人早在解放前至六、七十年代就成为全国共识。
在《木兰诗》、木兰故里的研究和角逐中我们应当首先感谢几位外省人,第一是河南豫剧大师常香玉和她的丈夫豫剧《花木兰》编剧河南人的陈宪章。常香玉在1956年的豫剧《花木兰》电影中扮演的花木兰亲口告诉人们她是“延安府尚义村人”。再就是山东著名诗人苗得雨,他在研究《木兰诗》创作背景时,肯定了《木兰诗》和生活在唐代长安的“天子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以及陕西三原人李靖有密切关系。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