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乡间老物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黄陂好物 > 乡间老物 >

升子,与五谷杂粮依偎在一起,形影不离,阅遍人世沧桑

  • 字体
“升子”作为一种民间称量或盛装粮食的器具,形状是上大下小的正方台形。一般选用上等的硬质耐磨的木材,做出四块梯形和一块正方形木板,再合角斗榫拼接到一起即成。为了增加它的牢固性,有的还用锔钉加固。
“升”是“石斗升合”中的“升”,换算关系是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升约合三市斤。升子既可以用来量小麦、玉米,也可以用来盛面粉和其它杂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各家各户,几乎都备有“升子”。
我家“升子”的使用年限已经没有人说得清,其边角已磨圆,面呈黑灰色,凹凸不平,有的锔钉也已脱落,有的地方还开了口子,但整体依然坚固,边长19厘米,底边长10厘米,高约10厘米,四角和底板均有锔钉加固。
记忆里,娘经常使用“升子”。家里过一段时间就要磨面,娘先用“升子”将麦子或玉米舀到斗里,与其说舀,不如说是量。那时我小,还“背不起三升麦”,兄弟姊妹又多,娘每次舀粮食时,总是抠了又抠。不是娘舍不得给儿女吃饱,粮食比较紧张,必须精打细算。
家里常来客人,碰巧缺少白面。经常见娘端上“升子”,悄悄转身出门,这回到这家去借一次,下回上那家借一次。等家里磨了面粉,娘挑白面先把借人家的还上,升子里装得又高又满。娘的信条是:低进高“
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左邻右舍也常端了“升子”来我家借面借粮。有时,正在吃早饭,斜对门的二婶笑呵呵地推门进来:大嫂,借点玉米糁吧,昨“儿忘了碾玉米了。”“好嘞,前天刚碾的新玉米糁。”听到喊声,娘放下碗筷,领二婶到东屋,从瓦瓮里满满舀了一“升子”玉米糁,让二婶满意地端回家去。
“升子”在婚礼上还有用场。家乡娶亲有撒草节的习俗,新娘进门前,打完醋坛,由新郎的弟弟手端糊了红纸的“升子”,内装剪成小段的新麦草、碎彩纸、糖果、硬币,向新娘身上抛撒,随撒口中还要念念有词:前撒“草后撒草,头上撒草下花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然后由新郎嫂子陪送到洞房,亲戚朋友才开始坐席吃早饭。
家里的“升子”还经常借给邻里使用,有时甚至是东家传西家,时间一长,难免磕磕碰碰。“升子”用坏了,娘就让木匠姑父修一修。虽然斗大的字娘不识半升,但她懂得知恩图报,常常告诫我们,用“升子”还粮一定要又高又满,以感谢邻居乡亲的厚爱。
“升子”常年和五谷杂粮依偎在一起,形影不离,阅遍沧桑岁月,人间冷暖。作为传统的小量具、一个农耕时代的见证物,已逐渐躲进了乡村记忆的深处,却像先辈躬耕垄田的剪影一样,深深印在无法割舍的土地上……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