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历史文化名城

人文故里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滠水渔歌 > 人文故里 >

李永芬:王家河,不一样的河流

  • 2021-08-25 21:01:30
  • 来源:李永芬
  • 浏览:
  • 字体
说王家河,人们就会想到“石丘惨案”,王家河社区面前的广场上矗立着那次日军报复屠杀民众的纪念碑。现在黄陂前川到这里也就是一刻钟的车程,如此之近,日军占据黄陂的时候,却有那么一批游击队的存在,这也说明在抗战时期,到这里的路难走。
从前川到王家河,有两条路。火塔公路从平原渐渐往丘陵地带过度直到木兰湖,在二十年前,同样的这条道是土路,运沙的双桥车开过来,车尾卷起的黄沙足有一里,黄龙翻滚,就像美国的西部或者行进在在非洲某个干旱少雨的沙漠逼近的小镇,完全是大片的感觉。如果你正好在大车旁,就会亲身体会沙尘暴扑过来的现场感,如果是雨天,没有强劲动力的车子就会陷在黄泥里出不来。
现在,崭新刷黑的双向四车道纵穿王家河全境,路边高大的乔木与低矮的观赏树木错落排列,你在车中看,田野和平滑起伏的山峦如画册一样打开,田园村廓古朴优美,隔十分钟车程,路边会出现一座现代化的星级厕所。不时,有指示牌告诉你,转弯2公里木兰草原就到了,或者王河水镇的高大拱门呈现在眼前,然后老远看见三台山上高出山头的观音像,还有把玫瑰栽到天边的玫瑰园、胜天农庄的云中漫步、银杏山庄的夏日清凉、竹海以及红胜寨浮在半空中的寨楼等等,这一条线路上,串成串的是5A4A3A级景区,它们各具特色,又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旅游明珠王家河街,成为武汉的后花园黄陂区众多休闲特色镇中最闪亮的几个之一。
还有一条道是直路,从现在的定远公园往北9公里,过王河大桥到王河街。20年前,这条道的前生,是由一节一节乡间小路串接起来的,狭窄的地方仅仅可以通过对向的两辆板车。它穿过南堰就到王家大湾,那里有一个轮渡码头,码头对岸也有一个码头,那里,是临水而建的层层叠叠水彩画一样斑驳古老的瓦屋,既安静又沧桑。这就是依水成市的八古街。之所以叫八古街,是因为太古老了,老八古,八古就是老的意思。不远处的王河大桥建了七八年了,修好后,码头就废弃了,而八古街还是那条街。从前,每逢双日,南至县城,东至长堰,西至横山、罗汉寺,都有百姓前来八古街赶集。现在它两边的房子能够翻新的都翻新了,路却还是一丈来宽,两辆车子错头都很勉强,这相反让人感到赶集的人气特别旺,琳琅满目的店铺还在这里。
新区在老街的东面,与老街相比,道路敞亮得完全不是在一个世纪。全部白墙黑瓦高沿的徽派建筑放大版,古镇风情在,却不象江南古镇那么小鼻子小眼。两边整齐的花坛,街政府、全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等都在新区。
王家河当然是一道河,这一段河的码头所在的湾子王姓人居多。以此命名。靠水吃水,明清时期,河运发达,附近应李四湾就有多户以十多艏百担巨舟行于滠水、长江和襄江之上,曾经富甲一方。后来,把在滠水中游与长堰河交汇形成冲击型平原与丘陵、河港交织的广大地带都叫做王家河区域。
而据《湖北省黄陂县地名志》记载,至1979年,王家河“由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有小型水库5座,库容182.1万方,开渠道6条,总长9.5公里,塘堰1651口,蓄水量798.4万方,夏家寺和梅院泥水库引水干支渠7条,长42公里,灌溉14个大队的22000亩农田。……1979年粮食单产1254斤,总产3808万斤,棉花单产98斤,总产2926担,油料总产7303担,农业总收入547万元,人平收入104元。社队企业从有到无,发展迅速。矿山机械厂、猪鬃厂、综合厂、加工厂、服装厂、搬运站、建筑队、拖拉机站、林场、农场、养殖场等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30万元。1979年社办企业总产值256万元,队办企业总收入151万元,为发展农业积累了资金”。
这就是当年的家底,经济在低水平重复,支撑一个镇的,还是传统农业和小作坊。
2000年后,从六建公司改制的新农建筑机械公司所生产的“安发”牌升降机曾经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成为建筑机械中的名牌,为湖北省建设厅推广产品,曾经非常红火。木兰家具厂也由200平米的小作坊一度扩大到3600平方的厂房,当然,现在那里是一片密集的住宅区。改制成就了一批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事实上,改革让绝大一部分人寻找到了机会,包括家乡的机会和到外面的世界竞争得到的机会。现在,和所有的近郊乡镇一样,在王河,几乎所有的湾子都有大老板,象刘家田,一个不到20户的湾子上亿上千万的老板就有好几户。而每一个老板又会带给一大帮子人工作机会。
2008年2月,撤王家河镇设王家河街道办事处,下辖2个社区、46个行政村。镇改街后,《黄陂王家河街总体规划》迅速出台。按照规划,北部片区依托木兰生态旅游区主攻乡村休闲旅游;南部以新型工业园为主导,跨滠水融入前川新城;东部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走现代观光农业道路。
在工业上,全力打造南堰工业园区,街域企业整体向园区集聚。农业则依靠水多、气湿、土肥的自然条件,形成特色林果、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特色效益农业和粮食种植等5类基地,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提高农业附加值。
而真正让王家河不一样的是旅游业。是用好自己的优势做好水文章。
黄陂的旅游业要从2000年的时候谈起。那时候,在王河之北,木兰湖畔,人们会经常看到一个红胡子德国人,他叫霍恩荷尔滋,是个环保专家,受聘参加“木兰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工作。当然现在一万个红胡子去黄陂任何一个景点都太正常了。
红胡子实际上是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武汉当时800万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哪里玩?
武汉的后花园,木兰木兰生态旅游区是最好的去处。
当然还有更多著名大学的专家学者科学论证和规划编制,确定了将山水相连、资源同类、文化同源的947平方公里的土地确定为旅游产业发展区。
而在王家河街,第一个吃旅游螃蟹的是聂家岗的吴建顺。聂家岗的吴建顺之所以姓吴,是因为养不活,从小就过继给蔡吴湾他姑妈家。十五六岁,他在武汉做小工,一次从3楼掉到一楼的石灰坑里,工友们喊:完了,完了,一个人摔下去了。那个时候,有一个时髦的女子却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泥瓦匠掉下去了。从石灰坑里救出来后,他永远记住了这句话。他当然不知道于坚的诗句:我一辈子的努力就是装得象一个人。但他一定无数次这样告诉自己。无数次说:一定要做一个响当当的人。
他努力当一个泥瓦工师傅,自己接工程赚第一桶金,成立自己的建筑公司,搞房地产开发,风生水起,满盆满钵。做到近亿的资产,旗下已经有两个公司,然后,王家河街党政负责同志找到他,对他说:回家乡投资吧。
那个时候,他的家乡聂家岗还是那样让人无语,路是羊肠小道,拖拉机都开不进去。“聂家岗、鬼地方、旱包子、不收粮、乱石杂草一片荒”,民谣讲的就是那个时候真实的写照。
吴建顺小的时候放过牛,那就回乡投资从事养牛业。但是,通过考察,不行。这里山林多、缺水、农田少,没有大批的农田种植养牛的玉米等饲料是不行的。
当时区旅游局长丁陵生力荐他建草原。在黄陂,木兰天池和农耕年华已经有良好的势头,能够给人信心和启示。因为这里地势开阔,有大草原的味道,而华中地区是没有草原的。到内蒙草原去太远,而且,北方草原退化严重,有人大老远去内蒙旅游,见到的却是荒漠和几匹瘦马。这里如果建好了,比内蒙更有区位优势,甚至整体感觉上都会好过内蒙。
政府将原来的村公路从4米扩展到8米。吴建顺说干就干,修公路、做水塔、绿化后,5000亩荒山仍然是荒山,问题是要想种植优质的草皮,必须要换土。这是一个无底洞。很多股东都在打退堂鼓,眼见着他投资的6000多万进去,已经跑不了了,一些人就在征地的问题上狮子大张口。但是所有的问题都得到解决,腾格尔的歌声在木兰草原上响起。桑格花如火如荼燃遍草原的四月,国际风筝节,星空下的草原之夜篝火晚会等等不一而足。果然,每一个节假日,到草原旅游的车子都堵到了黄陂城,木兰草原以及王家河的各大景区开启印钱模式。
特色小镇是以一定产业为支撑并具有特定社会文化功能的新型乡镇形态,它与乡村发展紧密相连,又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在王家河建景区成为一批能人的共识。景区建设也改变着王家河整体的风貌和经济结构。
王家河街唐堡社村在这条路北段西面3到4里远的地方。一年前,我采访过这里的贫困户。那个时候,村委会和景区建设指挥部以及土地流转公司三个方面一起办公。三台山景区的牌楼已经建起来了,牌楼的后面,是一个在建的还扎着脚手架的大宾馆。远处,扎着脚手架的大宾馆上面有很多建筑工人,缓坡低地的塘边也有十来人在打驳沿。和许多村庄一样,这个村子非常整洁,总有一个穿着红色醒目工作服的老人在做清洁。唐保社村会计引导我走访了几户人家。现在好脚好手都好赚钱,要说贫困,基本上是因为疾病,当然,农村医疗有相当的保障,但是,病了没有合适的事做,就没有收入。我记得其中一个是个中年男子,光头,那人一次晕在工地,一查得的是心脏病,积蓄治病的时候都花光了,在家里急,又不能出去做体力活。
后来,我再次来采访,我问,那个得心脏病的人过得怎样了?
村书记说:村里已经将他安排进景区做些轻松的事了,景区还帮着他买了一个三轮车,每天可以在景区里做些小买卖。他一个月收入也有四五千,不比一些打工的人赚得少。
唐堡社村还有一个村民,他老婆得了脑瘤,一下子家庭陷入了困境,经过协调,他到景区的酒店当了大厨,每个月工资六千元,他的女儿在景区租了一个门面,经营副食百货,一家人的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为了不让一个人因病致贫,唐保社村针对一些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村里跟景区签定了一份长期用工的协议,协议签定了25户,用工达45人。
事实上,唐堡社村在一个死角,当时没有大路进去,如果不搞旅游开发,将没有什么发展前景。
曾经的唐堡社村庄,到处可见散落的垃圾废料,田地荒芜,树木稀少。随着景区的开发,随着旅游扶贫、精准扶贫、城管革命进农村,废弃的屋拆了,危房重新修葺,家家用上自来水,再没有废弃的厕所,绿化做得很到位,村民们有了精气神,每个晚上都有路灯,每天都有广场舞,每个老百姓的口袋里都有钱。村民在景区一年可以做几千个工。以前人均年收入几千元,现在是二万多,翻了很多番。
现在,把水泥路都修到每家的大门口了。因为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政策,去年村里就获得一百多万的经费。还有三台寺、木兰田园,每年向村里交纳的管理费就达到十六万元,村里的农家乐也招租运营,到时的收入也会相当可观。锅里有,碗里才有。这些钱做什么事,开开村民大会,每个村民都有发言权,每一笔帐目都公示上墙。实际上,唐堡社村的情况只是王河街最普通村子的一个缩影。
现在,废弃的发电站陈门潭形成黄河瀑布一样的景观,高高的摩天轮、一河两岸的高空索道,王家河地标式的星级宾馆就建在过去的河沙场上。关于河沙的整治最著名的是电视问政上当时的吴祖云区长对这里的河沙场所有者的隔空喊话,尽管河沙场的存在有着历史的原因,但是黄陂区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彻底的禁沙方案,半年后长江日报上对王河治沙成效进行回访并得到了肯定。
较早开发的景区,对周围农民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以王河街木兰草原风景区为例,截至目前累计投资3.5亿元,景区面积达万亩,现有正式员工260余人,年接待游客量达200万人次,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8000余万元。景区还投入1500余万元在景区入口旁建设草原新村,2007年的时候,木兰草原的农民工住宅是耗资千万的白色连体别墅,仅这一个景区游客每年达30万人次,400多在岗职工,就业人员500多人。这个景区的发展带动农民直接就业和参与相关产业人数达3000余人,其中,在景区直接就业和承包相关旅游项目的村民近200人,景区旁开办农家乐30余家,农家住宿20余家,采摘体验农业项目10多家,开发农业基地3000余亩。周边与旅游相关产业的收入突破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2368元提高到2015年人均5万余元,部分家庭年收入达80万元。2户精准扶贫对象在景区从事保安工作,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1户在景区旁经营农家乐,年收入预计可达4万元。不到十年时间,这里的村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胜天农庄一度是知青下放的胜天林场,当年的胜天水库即今天的胜天湖。乃清代诛杀过慈禧宠信安德海的振威将军王正起的家乡。农庄四面山峦起伏,环抱着中央的一泓碧水,是一家集种植、养殖、乡村旅游、户外拓展运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实业基地。农庄历史遗迹丰富,灵宫殿始建于唐朝,是当地民间宗教历史的见证;天山古寨的一间间石屋,记载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奋斗史。
与胜天农庄齐名的银杏山庄面积1100亩。园内自然景色优美,古银杏参天连片,绵延十里,汇聚成谷,为中南地区罕见天然古银杏群落。
王家河全域旅游建设注重将高品味的景区开发、美丽的田园再造和洁绿亮美的集镇和村庄建设“三位一体”进行打造,实现景区、产业园区、新型社区建设整合推进,将王家河、长堰两个集镇以火塔沿线村湾的统一徽派式改造,交通路面提档升级,沿线生态示范村的建设,加之连续实施五轮“三万”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彻底治理。通过拓展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本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利用旅游就业容量大、门槛较低、层次多、方式灵活,人民群众的参与面广、受益面大等特点,使农民通过直接参与旅游的经营,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旅馆,在景区务工、投资景区旅游项目入股分红、出租土地或房屋、出售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等方式,年收入有大幅提升。像这种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全街已经超过100家,年营业达数千万余元,较好地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巨大潜能,从而取得开发一个景区带活一片贫困乡村的效果。
不仅如此,全街还利用旅游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采摘农业、观赏农业、特种农产品种养植等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旅游发展为农民农副产品带来销售渠道,提高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尤其是旅游沿线,各类观光采摘基地及农产品销售将成就一条旅游经济带,直接拉动消费增收5千万元。
还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进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改变原始种植业劳动力投入密集、收入效益低下的状况。王河街已经形成了以茶叶、果蔬、花卉苗木、优质稻、特种养殖等为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全街苗圃、花卉、林业种植基地达1.5万亩,蔬菜、玉米、优质稻等集中种植达1.8万亩,较大规模禽畜养殖和水产养殖基地10余家,成立农业合作社12家,农业基地21家,休闲农庄26家。土地流转让农民通过租赁费得到实惠,同时农民就近在各农业基地务工增加收入企业则通过集约作、规模化发展提高了效益,土地抛荒现象得到一定的解决,实现多赢。
多少年前,你无法想象王家河街整体性的变化,像梦一样美。我只能说,梦有根茎和花朵,有基础和建筑,有追求和汗水。我说,王家河是一个梦想成真的地方。

(编审 | Mr.Lee)

木兰故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原创作品,版权均属木兰故里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只为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admin@mulanguli.com)。
武汉黄陂自驾旅游攻略
CopyRight  ©  www.Mulanguli.com   201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木兰故里网"永久中文地址:www.木兰故里.com
网站主题 │ 中国木兰故里 · 湖北大美黄陂  主办单位 │〔印象黄陂〕微信公众号  网站设计 │ Mr.Lee
联络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南新集  邮政编码 │〔430300〕
联络方式 │ QQ  :  23090806〔Mr.Lee〕     admin@mulanguli.com〔投稿邮箱〕     Wechat : Mr_Watchman〔企业展示联络〕
ICP  备案 │ 鄂ICP备12016975号-3   鄂ICP备12016975号-4     版权声明 │ 木兰故里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镜像